|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旅游景点 > 宜章三堡之二:笆篱堡

宜章三堡之二:笆篱堡

关键词:笆篱堡,圣公坛,宜章三堡,明代兵营遗址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宜章在线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yizhang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2887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笆篱堡:明代兵营遗址之一,圣公坛农军的坚强后盾!
  

    笆篱堡位于宜章县笆篱乡平原村柳家组,占地面积约32000余平方米,是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为防御西莽山匪盗寇作乱所设。当时湘粤边界的西山(临武)和莽山二山匪患猖獗,百姓怨声四起,明朝廷便从茶陵、攸县抽调官军数百人前来宜章驻防清剿,并在笆篱、黄沙、栗源三地建堡置屯,长期防守。

    笆篱堡城就是茶陵卫奉调前来防守的官军首领柳琼英所筑(即平原柳氏先祖)。堡城既可居住又可屯兵,四周修筑城墙,开东南西北四门,并筑有城楼,防御、出击进退自如。当时原无此名,因该地绿树成荫,一片荒凉,遂谓之笆篱营。明弘治六年(公元1494年)天子下诏,改营为堡,建设石城,从此这里就变成了笆篱堡。作为当时重要的军事建筑,笆篱堡的城墙、城门都是贯彻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思想的,堡内的大路,都是两米宽的青石板大道,行军作战演练都很方便。

    柳家组因村民建房较多,古墙只保存有三四十米了。西门、南门均已倒塌,东门破坏,只有北门保存完好。现北门通高5.8米,宽4.6米,硬山顶,小青瓦,石门枋,石门高2.6米,宽1.5米,背面过道为圆木支撑上面的门楼。表面为方形门,里面是拱形门,方石筑砌,上面是青砖墙。

    但通过现在保存基本完好的柳氏公祠(即堡内原有的衙舍),还是可以窥见到当年这里的威严。柳氏公祠门前有一对威严的石鼓,大门前的木柱,一人都难以合抱。祠堂内,木雕精致,建筑华美,飞檐斗角、镂空云板随处可见。

    从现存的部分城墙和一座侧门分析,当时的古城墙有2米多高,每隔两三米就有炮眼。在城墙的门楼上,都设有高高的垛子,以作观察哨。

    由于笆篱堡紧邻圣公坛,湘南起义后,部分农军曾经驻扎于此,红军后方医院也设立在这里,笆篱堡就成了反动派眼中的必攻之地,在笆篱堡前建筑了碉堡,设立了严格的保甲制度。但这一切,都难不倒心向革命的人民。大家利用砍柴、赶集、走亲戚的机会,为圣公坛内的游击队送米送药,堡内的柳营、柳洪生都参加了游击队。根据笆篱乡82岁的退休老干部邓清回忆,那时村里很多人都为游击队服务过,他也送过粮,红军是以老百姓为基础才能在大山里与反动派兜圈子。红军撤离后,当地的国民党交警队来此报复,想放火焚烧古堡,后遭当地人反对,不敢放火就把古堡的大门砍烂了。  

    笆篱堡人是军人的后代,还保存着很多奇怪的习俗。在堡内面临湘粤大道的一侧,还建有洞庭公庙,祭祀柳毅。柳公祠内,传说着书法艺术“心正就字也正”的故事。但柳毅是否是他们的祖宗?“心正就字也正”的传说是否指书法名家柳公权,当然只是猜测还有待考证。

    笆篱堡作为明代兵营遗址之一和圣公坛农军的坚强后盾,于2011年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笆篱堡北城门:
  




 柳氏公祠(堡内原有的衙舍):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