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辖区导航 > 五岭乡

五岭乡

关键词:宜章,宜章县五岭乡,骡马古道,五岭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宜章在线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oneday2002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3636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五岭乡位于宜章县城东北部,于2012年3月由原太平里乡与原沙坪乡合并成立,距县城17公里五岭乡与本县的玉溪镇、平和乡、杨梅山镇、白石渡镇、郴州市苏仙区廖家湾乡、邓家塘乡交界,海拔600-900米,东部属典型的石灰岩地区,西部属花岗岩地质结构。京珠高速、京广铁路、107国道、武广高铁过境,境内还有骡马古道,名胜有三仙洞。

    五岭乡辖21个行政村,总面积146.79平方公里,总人口3.69万人,乡政府驻桃子湾(原太平里乡驻地)。辖21个村委会,284个村民小组,辖区为原沙坪乡下辖樟桥村、坳背村、分水村、福禄岭村、坦山村、十二亩村、欧家洞村、沙坪里村、留军村、沿江村、铁坑村共计11个行政村;原太平里乡下辖小溪村、用口村、塘下村、老何山村、小水村、邓家湾村、浒口村、太平里村、饶田村、长坪村共计10行政村。

    据《民国县志》,太坪里圩场始设于民国十年(1921年),以圩场地为一块较大的坪地而取名;后经雅化为太平里,太平里乡因此得名。沙坪乡因原驻地得名;沙坪里因河流泥沙冲积形成,故称沙坪。1949年属近城乡,1950年属近城区(亦称第一区),1951年从近城区划出成立太平区(第七区)。1956年撤区,设太平乡、沙坪乡。1958年8月,2乡合并设立太平公社。1959年将白石渡镇划入。1961年分为太平、沙坪2个公社和白石渡镇。1964年,太平、沙坪2个公社合并为太平公社,1966年改名五岭公社。1980年复分为沙坪、太平2个公社。1984年3月撤社改乡,设立太平里乡、沙坪乡。

    2007年,通过调动民间资本,实施了4.2公里29400平方米道路硬化工程,修复水毁公路20千米;建成护栏1820米,投资3万元农贸市场。目前,五岭乡被列入宜章县项目建设“310”工程和“1318计划”的吉港(康达)水泥、新五丰养殖、华电风电场、107国道绕城线、县职业中学(一期工程建设)等五大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同时台资企业友联鞋面厂二期扩建工程、太平里风电场也落户我乡。

    2011年,全乡国内生产总值21099.39万元,财政收入580万元(其中可用财力370万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1923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达到3860元。全乡共有电站11家,有综合文化站2所,敬老院1所。农业产业以山羊、生猪养殖和蔬菜、甜玉米、油茶种植为主要特色。

    五岭乡旅游资源丰富,既有见证着时事沧桑的骡马古道,也有中共早期工运领袖邓中夏的故居;辖区内既有弥足珍贵的温泉资源,还有大量的名木古树,奇洞飞岩。

    古树是乡村道德的化身

    欧家洞村内1.1万亩林地上,保存着一片国宝——沿登山小道而上,小路两侧保留着400多株古松树。其中,树龄在500年以上的,有70株;在300年以上的,有120株;在100年以上的,有200多株。如此大面积的古树,曾引起了时任中共郴州地委书记周时昌先生的重视。他亲自撰文,向外界宣传欧家洞。周书记的文章,引起了林科院的重视。林科院专门派人到此测量,为这些古树验明了身份。从此,这些享有崇高赞誉的古树,加重了在欧家洞人心目中镇村之宝的地位。全村有十多个人在外面做木材生意,但没有谁敢打这些古树的主意。

    这些古树到底是怎么栽种管护成林的呢?这里有一个神奇的传说。据说过去村子里有位瞎子,他做不起什么事,但他又想为村子里贡献点什么。于是他在众人栽的松树苗下,天天沿路摸索着上山浇水。一年复一年,小路两边的古树成活了,瞎子的眼睛重放光明。至诚之道,可以动天地,泣鬼神。

    压在石板底下的故事

    折岭自然村是宜章与苏仙区的交界处。境内的古道是骡马古道的重要部分,也是保存得较好的路段之一。折岭碑、折岭井、折岭,每一个名词,都蕴含着无数的故事。折岭自然村背后两座突兀崛起、各不相连的两座石山,被人传颂为铁拐李挑山填海留下来的“渣土”。折岭村内,路边长有一棵几百年的女贞树,树下一口古井,来往的客商都要买井水以备旅途之需,这就是自古流传的“井水比酒贵”。湘南起义期间,居住在骡马古道两边的宜章儿女纷纷投身革命,奔赴江西,与朱毛会师井冈山,组建红29团,将革命火种遍洒大江南北。沿途上了年纪的村民至今都能回忆当年古道的繁华,经常说给外人听:“那时有很多南来北往的客商走这条路(湘粤古道),到我家门口歇脚要水喝。朱德的部队,当年还住过我们村呢!

    2011年5月,骡马古道被确立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此次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成功,为骡马古道成为全国第一例将古道作为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悉,省文物局初步的具体保护措施为:截取古道保存完整的一段,前后建立牌楼,并注明这里就是湘粤古道。

    联系电话:0735-3781109  0735-3781730(传真),邮政编码:424205,电子邮箱:tplyce@163.com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id":"10"}'>